close

寫於 2010/05/13 17:16

 

我對音樂莫名其妙的衝動 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破題就厚顏寫下這句 並不代表我是道地古典咖)

過去 Jane Jones的午餐點播在多年前 幾乎是我不可或缺的糧食 沒有她 好像餐桌少了主菜 隨著音樂旋律起伏 其實也算種減壓療癒 若非如此 是沒辦法撐過大學課業壓力

所以 某個午餐約會 jane的點播客戶點了首柴可夫斯基Piano Concerto No.2, in G, Op.44

以當時通俗時段而言 這首點播曲的現身非常希奇 就好比夜市一股排山倒海的嘈雜哄鬧聲中 男高音突然獻聲其中 頓時石破天驚 絕不能等閒視之

 

jane進一步補充說明 相較於 一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Bb-, Op.23

飽受廣泛迴響 二號鋼琴協奏曲幾乎很少被人提起

 

這其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作曲家秘辛在裡面.....

柴可夫斯基自己表明 他的音樂創作靈感 通常來自兩種相對的趨迫

 

首先 也是最重要的 因異常強烈不可抗拒的內在趨迫

...he was moved to compose from an invincible inward impulse” 因此 這類作品的誕生 往往成就非凡 廣受佳評“the result will be the artist's best and perfect work”

所以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便屬於這一類產品

 

相反的 另一類的創作成果 來自外在情境的感受 他甚至承認 這樣的創作心態 通常需要情緒完全到位 用俗話說便是 我得要有這個心情one had to get into the mood....to fight with indolence and disinclination” 更嚴重地 還得要能對抗懶惰和不情願 才有辦法完成創作

可悲的是 我所偏好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正是落在他這樣特有的 古怪的處境下寫成的

(悲慘的不只這樣 我發現多年來 許多科學研究論文可能也來自不止息又無力地對抗閒懶 以及百般不情願 卻又不得不的困境 而掙扎一生吧 不然 我怎會老是不務正業地和時間拔河呢???

諾貝爾的殊榮 該永遠屬於像柴可夫斯基這樣的偉人吧)

 

有了這樣天差地別的創作心態 當代的鋼琴大師Taneyev Rubinstein 於是封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為蘇俄第一鋼琴協奏曲“The first Russian piano concerto” 而嚴苛地將第二號以及其他曲目視為 “the products of labour” 勞力產物 亦即需匠心刻意創造出來的東西 而非手到擒來渾然天成的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原本是獻給鋼琴家Nikolay Rubinstein 卻節外生枝地因這位預定首演鋼琴家在巴黎得了肺痨病逝 後來改由他的兄弟Taneyev Rubinstein演出

 

Taneyev預知該曲目的鋼琴協奏部分必定是個大問題 “I think the audience will get slightly bored by the end of the 2nd page, and by the end of the 4th will begin to lose.... patience”

無獨有偶地 他一直以來的憂慮不無道理

首先是 第一和第二樂章都非常冗長 以現今完整原版 第一樂章需時21:19 第二樂章16:26 的確對聽眾來說是項耐性挑戰 偏偏第三樂章終曲 卻只有七分多鐘 不到前兩樂章的一半 又顯得有點虎頭蛇尾了

(還是...必須為他辯解 那叫意猶未盡呢)

其次是 這首被喻為最美妙動聽的 表現無懈可擊的鋼琴協奏曲 還是無法盡如人意 更有人批評在第二樂章 小提琴和大提琴硬是搶掉了鋼琴的風采

(我不知道這是真知灼見 還是音樂人挑剔成性的自是 對此 我是不太認同的 小提琴和大提琴是表現突出的 但未必真的搶走鋼琴的風采 三個樂器的和諧配搭 讓我完全被降服了)

 

首演後的多年 樂評者演奏家們對此曲目幾乎是毫不留情地大肆批評 導致作曲家本人必須修修改改 企圖簡化自己早先複雜化的曲式

 

幸運地 第二樂章終究是血淚斑斑地生還了 並且在最後 依然贏得自貝多芬以降 最令人心醉著迷的樂章的美名

 

話說回來 當年就是憑著一股衝動 聽了jane的點播後 二話不說就衝上街去買了NAXOS出版的CD(因這版本最便宜)

 

說真的 開頭幾個音符破題 還真是被作曲家的氣勢嚇壞了 我的天真被重擊震撼不已

撇開技巧不談 我必須說 他的鋼琴部分真是太美了 從第一樂章開始源源不絕地行雲流水 直到曲終 依然令人流連忘返

音樂家的勞力匠心之作可以如此膾炙人口 陶醉人心 何以遭致無情貶損呢 不忍哪

 

此刻 我感受到音樂家在創作時刻所遭逢的焦慮與掙扎 但他的愛意 更是甜蜜地傳遞給我們 愛的焦慮 竟是這樣栩栩如生 又挑動人心啊

 

一百七十年後的今天 把他的音樂紀錄下來 以對應他與這世紀的對話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nedictus4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